• 宜兴自古以来就以崇文重教、耕读传家著称,文脉厚重、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了4位状元、10位宰相、548名进士。近现代更是人文荟萃,有32位两院院士、120多位大学校长、10000余位教授副教授。“父子兄妹皆教授”“一门七博士”“兄弟校长”传为佳话。因此,宜兴也被誉为“院士之乡”“教授之乡”。 本次展览旨在通过展示宜兴籍两院院士相关的书信手札、科研成果、学习生活用品、影像资料等共计200余件,弘扬他们的杰出贡献和科学家精神,激励全市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习和传承院士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高尚情操,热爱事业、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和热爱家乡、执着奉献的人生态度。

  • 苏东坡与宜兴之间的历史渊源深远而独特,从他出生到终老的六十六年里,与这片千里之外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宜兴,作为东坡每次贬谪后选择的“疗愈”之地,不仅成为了他买田置宅、安度晚年的梦想之地,更是他诗文中屡屡明言的期望归老的故里。他在一百八十余篇诗文里,提及了宜兴山水人物和风土人情,使宜兴成为了他不折不扣的“第二故乡”。 展览以《阳羡帖》为核心,深入剖析其人文、艺术、收藏等方面的价值,同时用宜兴现存苏轼题词或相关碑拓、古籍、书画等进行辅助展示。从“吾来阳羡——苏轼与宜兴的情缘”“买田阳羡——传世名作《阳羡帖》”“心安阳羡——苏轼的宜兴足迹”三个章节,讲述苏轼为何喜欢宜兴、怎样来宜兴以及在宜兴发生的故事、留下的历史遗存。最终达到以《阳羡帖》为载体,激发宜兴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归属感,促进宜兴文化、旅游的繁荣发展,助力宜兴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 7月1日上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珠峰——宜兴第一人徐斌勇攀世界之巅专题展”在宜兴市博物馆二楼开展。本次展览由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宜兴市博物馆承办,特别鸣谢宜兴市档案史志馆。 2024年5月19日上午,宜兴市民徐斌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首位登上世界之巅的宜兴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坚持和热爱。不仅为他个人赢得了荣誉,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了勇敢追梦的典范。为弘扬攀登精神,激励大家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宜兴市博物馆特策划“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珠峰——宜兴第一人徐斌勇攀世界之巅专题展”,激励大家以徐斌为榜样,做一位勇敢的“攀登者”,勇攀梦想之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展览分为世界之巅、登顶回顾、向上精神、首登事迹、我的珠峰五个板块,向大家展示徐斌攀登珠峰时使用的装备、科普攀登珠峰需要具备的条件、介绍徐斌登顶珠峰的经历,激励大家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共有三个地方曾被冠以“西京”之名,分别是汉唐的西京长安、北宋的西京洛阳以及辽金的西京大同。西京大同作为辽金陪都,屹立于大漠边缘,扼守险要之道,是辽金元时期重要的军事重镇,也是当时著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10世纪始,契丹、女真、蒙古族先后入主大同,大同成为辽金“五京”之一,是守御西南边境的都城重地,在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这里春夏耕作,秋冬射猎,桑田与牧场相间,奔放豪爽的游牧民族特质与内敛儒雅的中原文化气息相汇相融;这里榷场林立,商贾云集,牛羊南去,雅器北往,雍容雅致的家居生活意趣与络绎不绝的贸易往来相得益彰。四百余年间北方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度融合、深入交流,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石,而这场集西京大同辽金元各类精品文物于一体的展览,就是这次民族大融合的最好见证。

  •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黄河中游。独特的自然环境为陕西古代文明的演进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陕西曾长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心舞台,“秦中自古帝王州”,先后有14个王朝在此建都立制,历时1100余年。特别是周秦汉唐四个大一统王朝,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谱写了中华文明最华彩的乐章,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跨越时空影响着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周礼秦制,汉风唐韵,陕西作为古代文明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凝聚文明之光的历史文物、千古释疑的文化现场以及诸多值得理性张扬的精神财富。但文物不是孤独的,在曾经的梦想与荣光里,遥远的小城宜兴与之血脉相连……此次展览展出的文物都是陕西及宜兴近年出土的周秦汉唐文物中的精品之选,凝聚着古代中国最为绚丽的盛世记忆,彰显出华夏民族奋发有为、包容大度的文化自信。

  • 蒋南翔先生是从宜兴走出去的杰出教育家,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投身革命浪潮,传播进步思想,致力于中国青年运动,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献身教育事业,引领大学发展,创立了“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从理论到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办学指导方针,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此次展览时间为10月16日至11月30日,主要以图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呈现蒋南翔先生的人生经历,深切缅怀其生平事迹和卓越功绩,传承弘扬其爱国精神和崇高品格,激励和鼓舞全市人民以更强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宜兴新实践而努力奋斗。

  • 本次展览将历年来太湖西部发掘和调查的骆驼墩文化遗址,以遗址为单元,逐一介绍展示。从每个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和玉器大致勾勒出骆驼墩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审美追求和埋葬习俗等方面的面貌和图景。以物论史、透物见人,让我们走近那段久远的历史,去触摸她那朴实的风采。

  • 自古以来,国人即讲究为人处世清正康明,始为正人。故汉镜中多规矩纹,一般称此类镜为博局镜,其义在于不仅能够正容还能正心。展览取“以人为镜,鉴己照人”之意,通过百余枚古铜镜的展示,旨在“5·10思廉月”来临之际,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廉洁养分,以此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严守纪律规矩,树立良好家风,做到廉以用权、廉以持家、廉以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帮助广大市民群众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营养,从身边好人中感受道德风范,从修身齐家中提升道德修养,凝聚起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正能量。

  • 文物是独特的。 每一件,都凝聚着古人的思想。 每一件,都承载了一段无声的历史。 每一件,都有独一无二的裂缝或缺损。 春华其时,巧缮载物。修复,使这些破损的文物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所谓“古迹重装,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所谓‘不药当中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文物是沟通古今的桥梁,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意义至为重大。文物修复工作者们不仅有情怀,更有责任和使命。在过去的四年里,人文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学生们始终怀着敬畏之心,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梦想前行,肩负起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

  • 《红楼梦》这部被誉为“史家笔法诗家言”的文学巨著,是我国古典小说史乃至华夏文化发展历程的一座丰碑。成书两百多年来,丰富的思想内涵、巨大的艺术魅力和广博的知识范围,引得一代代名家、学者和无数红迷为之痴迷,成为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源泉,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本次展览将带领观众走进曹公的《红楼梦》中,领略经典名著丰富的思想内涵、巨大的艺术魅力,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